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5年7期 高教学刊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思政探索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亓昕怡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1100) 摘要:正如我党指出的,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旨在通过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对比,来 探究双方的异同,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本文发现,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过度重视灌输式 教育,缺乏灵活性;与时代现实结合不紧密,缺乏现实性;和跨学科结合不紧密,缺乏应用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 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5)07—0081—0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德;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1 Abstract:Politics is the basic of all other works.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could shape individuals political skills,ideas and others and SO have deep influence on individuals political lives.By comparing with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German,we could absorb the strength and advantages of it to help improve existing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Current study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and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words:political education;China and German;Comparison research 长,以形成自身的思想政治品质。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一定的 现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去政治化”的潮流,即重德而轻 价值观念上。“公民教育”的称呼就揭露了其资本主义的本质。 政。但正如我党所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 在其教育本质内容就是灌输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和的观 好政治工作,抵御政治风险,保证政治安全,是我国其他一切 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诚于资产阶级的合格的“资本主义公 21。 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而青少年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思想 民”[政治教育,即个人思想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这方 由此,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以及德国的思 面,德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虽然经历了二战、东西德合并等 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忠于自 重大事件,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高度统一并持续发展,且 身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同点则在于阶级利益本质的不同。阶级 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肯定。这种成就是通过严谨的课程设计、一 利益本质的不同会造成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以及方法 脉相承的教育体系、知行合一的培养方法达成的。尽管德国与 论的不同,进而造就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上 我国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但是其符合人类一般规律的经 的不同。 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教育方法 二、比较研究 上述提到,马克思主义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更加强调 (一)指导思想 .灌输教育。灌输教育并不是一味地你听我说,而是一种强调与 体系建立的基础是指导思想。因此体系比较的前提是理 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当 清指导思想的异同。 中,我国主要有以下方法。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指南,不仅仅为 1讲授讲解法,即以教育者为主,传授政治知识理论、科 我们提出了实践的要求,还提供了实践的理论依据。以唯物史 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原则以及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由于 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政党的阶级特性。基于马克思主义 青少年主要时间都是在课堂里面学习,因此该方法是青少年 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无产阶级利益。并且,马克思主义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调马克思主义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 2疏导教育,即针对青少年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根据现实 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主要 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提升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法。青少年 采用灌输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灌输并不是纯 属于问题多发期,在学校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粹的接受,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践中检验真理。因此 该方法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强调有一个政治权威的 3认识比较教育,即通过两种不用事物的对比,在引导下 出现。这是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的不同 得出正确结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方法。通过比较,青 点。 少年可以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因此认识水平发展过程能够相 德国的政治教育,或者说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下的“公民教 对更快。 育”,采用不同的方法,即Bildung:自我的修养、自身的形成。 4典型教育,即通过典型的例子为青少年作出表率,引导 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促进个人思想政治修养的内在成 他们走向正确路径的方法。每年在青少年中,都会评出各种典 一、概述 作者简介:亓昕怡(1991,11一),女,汉族,山东籍贯,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一81— 高教学刊 思政探索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的建议。 2015年7期 型,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这就是典型教育。 以上简述显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样,但是由于我 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些方法都暗示“正确的指路人”的存 在。隐藏的危机是,如果受教育者感受到这种持续的压力,很 有可能调整自己的行为等以符合既定的标准。此时,个人的行 为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思想政治的认识和能力上并不见得有 所提高[31。 相比之下,德国的教育更具有隐蔽性。通过借鉴相关科研 成果,德国认为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发 挥。因此,在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相对更加鼓励受 教育者的成长和自主行为,具体方法包括: (1)心理咨询法,即根据青少年的具体问题,专家运用自 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在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 有接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尽力促进学生 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以及培养健全人格。 (2)社会实践法,即通过具体的社会活动,践行课堂学习 的内容,使学生经受社会锻炼,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 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这些活动,在德国自小到大的教育当中, 是十分多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教育的个人主动性是建立在资本主 义民主和自由的观念之上的。通过这种方法,青少年达到知行 合一,培养了较高的思想政治参与能力[51。 (三)课程设计 与教育方法一脉相承的是具体的课程建设。基于上述的 思想,德国建立了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基础教 育中,德国开展政治课和历史课。前者强调发展青少年的政治 认知和政治认同,后者旨在弘扬以德意志精神为核心的爱国 主义和民族精神嘲。两门课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促进。而如上面 所说的,对主动性的强调使得课程开展强调学生根据时事热 点自主调查、分析问题并作出解答,形成了“开题一探索一形成 判断”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进入大学后,德国不再开展专门 课程,而是隐藏在各个学科中,让大学生继续参与实践。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了,而是得到 了阶段性的升华和加强。如果说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 要是培养基本的能力和素质,那么大学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塑 造完整的思想政治人格用。 相对而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显得较为单一。在 小学时期,通过思想品德,中国青少年初步接触了基本的道德 伦理观念和政治意识。在中学时期,通过细分教育,以及递增 向上的难度,达到了对于不同模块的了解和人事。最后,进入 到大学时期,青少年通过接触原点和理论等课程,进一步加深 了相关的认识。在政治生活上,通过选拔少先队员、共青团员 以及党员,以及定期开展组织活动,让个人在学习生涯中 直参与到组织生活中,完成个人的政治参与。 由此,可以得出表1。 一1过度重视灌输式教育,缺乏灵活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 测试来检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最大化知识 的教育效果,但阻碍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比如,我们或 许知道应该维护祖国统一,但是缺乏在分子前运用合理 方法的能力。缺乏实践的提升,一方面降低了学习效率,另一 方面局限了知识的运用。 2与时代现实结合不紧密,缺乏现实性 与德国强调从现实中取题进行研究不一样,我国的灌输 式教育内容局限在课本上。虽然课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 新内容,但是受限于编排时间等关系,在与现实的联系具有相 对滞后性,因此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出现一定 程度上的偏差。 3跨学科结合不紧密,缺乏应用性 在德国的大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中,跨学科的应用是宝 贵的经验。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各个专门学科中。但 是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具体学科的应 用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思想政治问题。同时,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都考验着一个成年人的跨学科思想政治素养和参与水平,而 这方面的培养是我国所缺乏的。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课程中加入实地调研的部分 首先,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加入参与讨 论的部分。理科实验的开展证实了中小学学科实践的可行性。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 加深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既定课程外设计相关讨论 其次,在既定课程之外,可以专门设计讨论课,来对时事 热点进行讨论,或者占用班会的部分时间也是可以的。在讨论 对话中,两方的思维能够碰撞和统一,从而带来共同的水平上 的升华。紧扣时事热点的讨论,还能够增加所学内容的现实 性。 3大学课程教学、考核等与思想政治内容挂钩 最后,在所有大学课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我国思想政治实 际进行授课和考核。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回到文化大时期, 每一道题都会引用语录,而是将各个学科建立在一定 的思想政治基础上,让所有的课程都充满人性的灵魂和光芒, 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1傅安洲,彭涛,阮一帆.德国政治教育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 研究,2006,27(8):86—90. 『21刘常庆.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经验与趋势——访德国汉堡 大学蒂尔曼・格雷莫教授 世界教育信息,2012(12):11-15. 『3]田晓明,芮国强,周玉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 与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3—117. 三、结论以及建议 41马国泽,孙雯.中德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之比较[J]_价值工 中德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在各自的目标下都发 『展出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法。对于各自的优点,在此不做累 程,2010,29(3):144. 述。在此,本文仅仅提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和相应 【5]Hahn C L.Citizenship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表1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表 Education,1999。25(1-2):231—250. policy,practices and outcomes[J].Oxford Review of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 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90-9. 一82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