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8月 C 第 6 卷第 24 期Aug. C 2018 Vol. 6 No. 24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39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张 黎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21)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预见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见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和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预见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2.5%;参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预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13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而且进展极快,极易导致患者猝死[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将对患者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已受到临床高度关注,在患者发生轻微症状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非常关键。而预见性护理刚好可对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文就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后即为其开通两条静脉通路,便于输血和输液。做好各项抢救药物、仪器设备和准备工作,并完成自检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4)并发症预防护理:心律失常是此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并且早晨是高发时期。护理人员加强早间巡查,仔细观察患者心率和心律的变化,详细记录各项监测数据。若发生可凝的并发症迹象立即汇报医师并给予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问卷共计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预见组,各40例。其中,参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81岁,平均(63.8±5.1)岁,病发时间1~11 h,平均(6.5±0.6)h;预见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1岁,平均(63.3±5.4)岁,病发时间1~12h,平均(6.8±0.5)h。入选标准:均无精神和交流障碍;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合并肝、肾以及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以及疼痛护理等常规护理。预见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在接诊患者后第一时间评估病情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计划,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让患者平安的渡过危险期。
(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剧烈疼痛时会引发严重的不良情绪,如恐惧、紧张和绝望等。因此,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其内心想法,对其遭遇表示理解,给予足够的安慰和关心,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给予及时疏导。通过发放疾病知识手册、播放小视频和PPT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让其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3)强化基础护理:接诊患者后立即给予心电以及各项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并密切观察监测结果。嘱咐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按医嘱进行各项血液指标检测。在患者入院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共计发生9例(22.5%)并发症,分别为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脏衰竭2例。预见组共计发生2例(5.0%)并发症,分别为心律失常和心脏衰竭各1例。组间比较预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5,P<0.05)。
2.2 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参照组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6±5.8)分,预见组为(95.4±4.1)分。组间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7,P<0.05)。
3 讨 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的抢救治疗是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在接收患者后需第一时间对其病情实施监测,密切关注其病情这化,给予科学有效护理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风险[2]。预见性护理是以患者为主,按照特定护理程序,根据患者可能会发生的潜在见险而进行的预防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主动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中,和医生共同商定救治措施[3]。通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分析其病情变化情况,提供准确的信息,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最大努力降低心肌坏死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下转第142页)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142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8月 C 第 6 卷第 24 期Aug. C 2018 Vol. 6 No. 24
(2)坚持无菌原则: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无菌操作标准,做好无菌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穿刺部位护理:在实施穿刺时候,对穿刺部位做科学分析,并选择最合理的部位。通常情况下,以右测颈内静脉为第一选择,尽量不要选取股静脉,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4)感染检测: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状况做好检测。通过每天对患者体温的测量,视诊、触诊等方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一样,特别是有没有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等问题以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迹象;另外,在需要的情况下,可对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实施检测。使用涤纶导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为其实施消毒换药,并及时为患者提供抗菌药物。
(5)敷料护理:血液透析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敷料,并且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以纱布覆盖插管部位。
(6)导管护理:导管置入以后应给与其有效的消毒处理,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中的残余血液,完成消毒以后,以肝素盐水注入并以无菌肝素帽将其密封,最后使用无菌纱布和胶布包裹和固定。
(7)健康宣导: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对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特别要叮嘱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引导并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另外,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以及预防和处理感染的相关技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两组患者的留置时间、CRBSI发生状况;感染判定以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此外,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研究型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2 护理满意度
在各55例患者的两组中,分别有3例研究组患者与16例参考组患者对护理不满意,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94.5%(52/55),参考组中为70.9%(39/55),分析可见研究组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血液透析对于肾功能障碍患者来说,是最常用的替代疗法,对于患者的维持身体机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完成血液透析以后,血液中的废物、水分能够得到有效清除,从而保持血液酸碱平衡,防治发生中毒[3]。通常在血液透析过程,为了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使用静脉置管的方式。然而,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对患者的治疗和健康有严重影响。当前的研究表明,导致CRBSI的原因包括消毒措施效果不佳、环境卫生状况不良、穿刺部位不合理、导管管理效果不良、敷料管理不佳等等。集束化管理,实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全面的护理模式[4]。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对可能引发CRBSI的诸多因素,给与有效的针对性护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感染的发生率,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集束化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23.7±10.8)明显短于参考组;CRBSI发生率3.6%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94.5%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的过程中,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护理效果,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并能够有效更好的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此,临床上应当予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2] [3]
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等.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5-667.夏 钒,姚 珺,谌绍林,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5,13(29):2912-2913.江培兰,蔡照红,吴 兰.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 1805-1807.[4]
田华兰,黄 莉,罗小娟,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30(11):408.
2 结 果
2.1 留置时间与CRBSI发生状况
接受集束化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23.7±10.8),参考组为33.8±13.8,可见研究组要明显短于参考组;研究组中CRBSI的发生率为3.6%参考组中为16.4%,对比可见研究组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编辑:刘欣悦
(上接第139页)
总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护士(上旬刊),2018,25(02):49-51.[2] [3]
徐凤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39+142.
孙 梅,王美兰,倪丽丽,唐媛媛,丁立香.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73-274.
参考文献
[1]
魏立平.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