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标准

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标准

来源:暴趣科技网
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标准 1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

(1)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混凝土拌和物供应能力,应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混凝土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

(2)混凝土运输宜选用混凝土泵或棍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距小于200m时,可采用机动翻斗车或其他严密、不漏浆、不吸水、便于装卸的工具运输,需保证混凝土不离析,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

(3)灌注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钢制导管回顶法施工,导管内径为200~250mm,视桩径大小而定,壁厚不小于3 mm;直径制作偏差不应超过2mm;导管接口之间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连接时必须加垫密封圈或橡胶垫,并上紧丝扣或螺栓。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试水压力一般为0. 6~1.OMPa),确保导管口密封性。导管安放前应计算孔深和导管的总长度,第一节导管的长度一般为4~6m,标准节一般为2~3m,在上部可放置2~3根0.5~1.0m的短节,用于调节导管的总长度。导管安放时应保证导管在孔中的位置居中,防止碰撞钢筋骨架。 (4)水下混凝土配制:

1)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应无显著离析,泌水现象,灌注时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坍落度宜为180~220mm。

2)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0.4~0.5,并宜采用中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40mm;水灰比宜采用0.5~0.6;

3)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当掺有适宜数量的减少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

不小于300kg。

4)混凝土中应加入适宜数量的缓凝剂,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长于整根桩的灌注时间。 (5)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的要求:

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埋人混凝土中0.8m以上,见图5.6.4。

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公式(5.6.4)计算:

V≥πR2(H1+H2)+πr2 hl (5.6.4) 式中 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R—桩孔半径(m);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3~0.5m;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不小于0.8m; R—导管半径(m);

hl—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泥浆压力所

需的高度(m)。混凝土灌注时,可在导管顶部放置混凝土漏斗,其容积大于

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确保导管埋人混凝土中的深度。 (6)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1)混凝土开始灌注时,漏斗下的封水塞可采用预制混凝土塞、木塞或充气球胆。

2)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合,二次拌合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

图5.6.4 首批混凝 土数量计算 3)第二次清孔完毕,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其时间间隔不宜大于30min。

4)首批混凝土灌注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严禁中途停止。

5)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埋深,导管埋深宜控制在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

6)在灌注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测孔内泥浆返出情况,倾听导管内混凝土下落声音,

如有异常必须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在灌注过程中宜使导管在一定范围内上下窜动,防止混凝土凝固,增加灌注速度。

8)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笼底部l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钢筋笼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2 非水下混凝土灌注

(1) 非水下混凝土坍落度:有配筋时为80~100mm;无配筋时为60~80mm。 (2)非水下混凝土灌注可采用串筒和溜槽下料,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密实,分层厚度不大于1.5m.

(3)桩孔较深时,距桩孔口6m以内用振捣器捣实;6m以下可适当加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30~180mm),利用混凝土下落时的冲击和下沉力使之密实,但有钢筋的部位仍应用振捣器振捣密实。

3 桩顶标高

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桩头混凝土强度,多余部分截桩前必须凿除,桩头应无松散层。

4 灌注充盈系数

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入数量,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一般土质为1.1,软土、松散土可达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