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摘要]通过对中医文献的学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外感是致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人体禀赋阴阳各有偏盛偏衰,使人体容易被外邪所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此病中医当归属于痹病。
痹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曰日久正虚,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历代文献皆有记载,多按其临床症状而定义,如“痹证”“历节病”“顽痹”“白虎病”“白虎历节”“鹤膝风”“痛风”“肾痹”等。结合其表现及现代文献研究,焦树德等[13]认为本病当命名为“痹”较确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称之为“痹病”。
中医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认为痹病的产生与外邪、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而在《素问评热病论》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不与寒热湿气合,故不为痹”。可见风、寒、湿、热诸邪是痹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诸需内存,正气不足才是其发病的内因,正如隋巢元方所著《诸病原侯论风湿病》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需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博于阴阳,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金.张子和《孺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频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调,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对四季气候变异常,寒湿诱发致痹做了论述.明.李中梓《医必读》中指出,风、寒、湿三邪致病,虽各具特点,但临床上往往合而成痹,不能截然分开。所以在治疗上主张“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利湿,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更参以补火之剂,大辛大热释其凝寒之寒;治着痹以利湿为主,而佐以祛风散寒,更需参以理脾之气,使土强而能胜湿”之说。清,陈念祖曾指出“深究其源,自当以寒与湿为主。盖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
必假以风为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由此可见,痹病的发病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为标,内因为本,相互联系作已用,使痹病表现纷繁错乱,发杂多变。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外感是致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人体禀赋阴阳各有偏盛偏衰,使人体容易被外邪所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发病的内在基础。病邪作用于人体产生瘀血痰浊,而瘀血痰浊也是类风湿关节发病的原因之一,瘀血痰浊既阻滞气血经脉,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胶结,胶着于经络血脉和肌肤筋骨关节,使类风湿关节炎顽固难愈,成为顽痹,迁延时日,久痹入络,经久不愈,首先是风寒湿痹或热痹久病不愈,气血阻滞日久加重,瘀血痰浊阻痹经络,临床可表现为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皮肤瘀斑或结节;其次是外邪入侵,日久不去,使气血耗伤,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严重者甚至可以表现出阴阳俱损的证候;最后因其气血阴阳亏虚,卫外不足,又容易复感于邪。因病邪所伤及脏腑不同,又分为心痹、肺痹、脾痹、肝痹,肾痹之五脏痹。也可根据病邪所犯人体部分的不同,分为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之五体痹。 参考文献:
[1]焦树德.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一版: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