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6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通史版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6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通史版

来源:暴趣科技网
课时规范练6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珠海三模)北宋初年,设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拥有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的出令权以及武臣的升迁任免权。这反映了宋初( ) A.集权加强 C.官僚机构膨胀

B.以武立国的方略 D.内外相制的策略

2.(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谚谣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 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3.(2021广东江门期末)北宋真宗时期的名臣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时,未有官舍,“百姓闻之”,主动替他建造房屋。但地方将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将寇准贬往雷州赴任。这表明( ) A.地方开始参与决策 B.地方监管存在着过激倾向 C.忽视地方 D.道州与寇准矛盾较深

4.(2021湖北武汉期末)宋人评论道:“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搢(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该评论旨在( ) A.赞扬宋辽和议英明 C.批判缙绅迂阔背时

B.担忧朝廷武备松弛 D.指责边臣引惹生事

1

5.(2021山东济南三模)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晰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6.(2021山东青岛一模)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太学的平日考核来选拔人才。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D.保障了地主阶级利益

( )

7.(2021山东潍坊三模)下面大事年表反映了( )

9601005年 年 宋辽北宋 订立 西夏 建立 澶渊之盟 建立 10381044年 年 宋夏 达成和议 112511271141年 年 年 南宋金灭金灭 与金 辽 北宋 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8.(2021山东德州期末)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下,受到南宋的重挫。南宋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材料可以佐证( )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2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的结果 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9.(2021山东日照期末)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廷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 B.辽政治制度封建化 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 D.辽统治危机的加深

10.(2021辽宁辽阳期末)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材料表明辽朝( ) A.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 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11.(2021北京海淀二模)《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西夏景宗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的重臣汉人张陟撰写,并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12.(2021广东清远期末)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3

A.唐朝长安城 C.南宋临安城

B.北宋开封城 D.金朝中都城

13.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 ) A.削弱了集权 B.消除了割据隐患 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1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制。行省从领受部分权力,代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5.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迎合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C.说明行省制度已固定化 D.表明加强边疆管理 二、非选择题

16.(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改革方案规定,太祖、太宗之后只能有一人承袭爵位,世世封公,以奉祭祀;鼓励其他宗室近亲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官俸。宋初规定,宗室近亲之子5岁即赐名授官,由供给衣食,方案把赐名授官的年龄推迟到15岁。对

4

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只是他们的考试比常规科举考试简单些。对屡次经过复试不中且年长者,当特推恩,量才录用。对于宗室成员不愿出宫为官者,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对其官品上限做出明确规定,不允许无升迁,并减少皇帝的赏赐,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在改革中,宋神宗利用最高权力对宗室成员进行奖惩,使改革取得了成功,为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李国强《论北宋熙宁年间的宗室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年间宗室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熙宁年间宗室改革的历史影响。

5

17.(2021河北新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朝建立以后,面对先进的汉文化,统治者希望女真人在保持质朴尚武旧俗的同时,努力使其文化进步。

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设词赋和经义两科,面对汉人开科取士。大定四年(11年),金世宗诏令,“颁行女真大小字所译经书,每谋克选二人习之”。大定十一年(1171年),创设女真进士科,开始议行策选之制。“至十三年始定每场策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免乡试府试,止赴会试御试。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拟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俟行之久、学者众,则同汉进士三年一试之制。”

元朝科举制借鉴金朝旧制,进士分为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清初科举取士以“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

——摘编自《金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朝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7

课时规范练6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1.A 解析:宋朝初年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掌兵之权,削弱了相权,有助于加强君权,因此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并不能说明北宋初期以武立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枢密院也属于中枢机构,其设置不能反映出内外相制,排除D项。 2.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宋代朝廷了解地方状况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都是更多地了解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

3.B 解析:材料反映出,地方监管不顾实情和民情,存在过激倾向,故选B项。

4.B 解析:该评论认为澶渊之盟不算错误,但是担忧痛心的是“武备皆废”,即担忧朝廷武备松弛懈怠,故B项正确。作者虽认为澶渊之盟不算错误,但也没有赞扬宋辽和议英明,故A项错误;批判缙绅迂阔背时、指责边臣引惹生事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两项错误。

5.D 解析:材料认为作为封建社会改革典范的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策略问题,故选D项,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材料不涉及变法贡献,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用人不当、措施执行偏差、新旧两派长期斗争、宋神宗动摇等多种原因,排除C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青苗法有利于“富国”,保甲法有利于“强兵”,三舍法有利于“育才”,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

7.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不同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南宋建立时,辽已经被金所灭,故C项错误。

8.A 解析:由材料中“金军……受到……重挫”“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说明双方力量基本均衡,被迫进行和谈,A项正确。

9.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辽实行的南、北面官制,但是后来部分汉人也可出任北面官职,说明汉族与契丹族的差异缩小,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

10.C 解析:辽太宗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且“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体现的是对农耕经济的保护,故选C项;保护农耕经济并不等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朝对农耕经济的

8

保护,无法推知其对仁政思想的重视程度,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度下契丹人仍保持自己的游牧传统,排除D项。

11.D 解析:材料中的“中书侍郎平章事”是宋代的官职,说明西夏仿宋建立官制,D项正确。 12.D 解析:“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这座城市在今北京境内,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即今北京附近,故选D项;唐朝长安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排除B项;南宋临安城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排除C项。

13.C 解析:元朝行省权力虽大,但军政事务受节制,可知行省制的设置既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集权,完善了国家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

14.A 解析:材料中“行省从领受部分权力,代行事”表明行省是的派出机构,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制发展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秦朝开创了从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错误。

15.B 解析:由材料可知元代行省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出对行官的牵制,并不影响行省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仅反映了对行省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制度的固定,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D项。

16.参:(1)措施:宗室的,鼓励宗室成员出宫为官;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鼓励其参加科举考试;对不愿出宫为官者,对其官品上限加以,减少财政支出。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宗室费用,缓解了朝廷财政困难;客观上激励了宗室成员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有利于重文教的社会风气形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但宗室成员仍保留着各种,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

17.参:(1)借鉴先进的汉文化;结合本民族实际;改革具有渐进性。

(2)有利于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影响元朝、清朝科举制度。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