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暴趣科技网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

1.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指的是 ( )

A.品德 B.文化 C.文艺 D.文采

正确答案:A 解析:“文”在人类认知领域里,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表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论语》中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对处理好人在先天素质方面和后天修养方面的关系所发的议论。

2.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

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 ( )

A.文化产品 B.文化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正确答案:C

解析: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

作用的事情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文化事象。

3. 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 (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走向。 4.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 )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 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此知识点需要考生熟记。 5.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_____大基本经济区,

并对各地的地域文化习俗进行了全面介绍。 ( )

A.六 B.五 C.四 D.三

正确答案:C 解析: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即“山西”(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进而论述各地

的地域文化习俗。

6.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 ) A.磨制石器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农业的出现 D.陶器的制造

正确答案:B

解析:打制石器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7. 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 (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党锢之祸 D.五侯秉政

正确答案:C

解析:东汉灵帝时,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面对王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8. 被人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宋代科技著作是 ( )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B 解析:被人们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北宋科技著作是《梦溪笔谈》。 9.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_____自然经济。 ( ) A.林业 B.牧业 C.农耕 D.渔业

正确答案:C

解析: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 10. 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 )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D

解析:我国历代的农载了许多农耕经验,形成了一个文献系统。其中比较主要的有:汉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11. 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 ( ) A.鲁班传说 B.黄帝传说 C.伏羲传说 D.李耳传说

正确答案:A

解析:鲁班传说是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的代表作。 12. 在中医“四诊”中最主要是_____方法的应用。( ) A.望貌 B.闻息 C.问询 D.切脉

正确答案:D

解析:中医自汉代就有望、闻、问、切“四诊”,其中主要是切脉方法的应用。

13. 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正确答案:B 解析: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

特性。

14.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集权管理成熟的标志是 ( ) A.宗法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确立 C.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正确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集权管理的成熟。 15. 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 ) A.《唐律》 B.《九章律》 C.《大清律例》 D.《法经》

正确答案:C

解析: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 16. 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叙述的文献是( ) A.《论语》 B.《尚书》 C.《春秋 D.《国语》

正确答案:B 解析:《尚书》是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的叙述的历史文献。 17. 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 ) A.荀子 B.董仲舒 C.张载 D.刘禹锡

正确答案:C

解析:张载明确指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 18. 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是 ( ) A.丘处机 B.寇谦之 C.王重阳 D.陆修静

正确答案:C

解析: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形式因而形成。金大定七年(1l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

全真派。

19.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 ( ) A.知行合一 B.尽心知性 C.天理人欲 D.伦理道德

正确答案:D 解析: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然成为中

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

20. 中国戏曲发端于 ( ) A.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 B.汉魏时期的百戏

C.唐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 D.宋元时期的杂剧和南戏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 21. 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_______ 的基础之上。 ( ) A.语言 B.书籍 C.文字 D.计算机

正确答案:A

解析: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

22. 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用在年画中画上鱼在莲叶间戏游表示“连年有余”,用在门上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这里所用的表达心愿的方法是 ( )

A.比喻法 B.象征法 C.影射法 D.谐音法

正确答案:D

解析: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例如在年画中,往往以“鱼戏莲叶间”表示“连年有余”;用在门上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

23. 人类文化是 ( ) A.先天就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 D.后天为主、先天为辅的

正确答案:B

解析:人类文化是人们后天学习所得,不是上天所赐也不是遗传所得。 24.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 ) A.唐代贞观年间

B.宋代真宗、仁宗年问 C.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D.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正确答案:C

解析: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25. 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 ( ) A.陈独秀 B.孙中山 C.章太炎 D.胡适

正确答案:B

解析: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被深深地裹挟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潮之中,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多项选择题

26. 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中西楚指 ( ) A.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 B.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 C.今苏州、扬州一带

D.今江西、安徽交界地带E.今湖南、广州一些地区 正确答案:A,B

解析: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即西楚、东楚、南楚。西楚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和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东楚包括今徐州以东包

括苏州、扬州一带;南楚包括今江西、安徽、湖南、广州一些地区。

27. 明代关注国计民生的著作主要有 ( )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宋应星《天工开物》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徐弘祖《徐霞客游记》E.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A,B,C,D,E

解析:明代在有关国计民生的著述方面称得上大放异彩,主要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号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

开物》及朱载培的乐律研究。

28.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B.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C.在宗教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

D.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诸侯E.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正确答案:A,B,C,E 解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由国王分封给诸侯。在宗法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

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29.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主要有 (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乐人之乐”的幸福观 C.“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D.”知行合一”的实践观E.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A,C,D

解析: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30.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 ( ) A.句子训练 B.修辞训练 C.作文训练

D.逻辑训练E.语法训练

正确答案:A,C

解析: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名词解释

31. 仪器观测期

正确答案: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32.

正确答案:足清朝统治者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在《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中,他们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进而兴起大规模的。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

的学术研究。

33. 宗法制

正确答案: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由国王分封给诸侯。在宗法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

一,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34. 五常

正确答案: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35. 异体字

正确答案:异体字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就是

异体字。

简答题

36.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

正确答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1972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干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其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1)温暖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2)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的初期。(3)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4)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

现在。

37.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正确答案:(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

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8. 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

正确答案: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经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即近代炮的雏形。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

药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39. 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

书、印密切配合。

40. 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

正确答案: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之所以说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首先,因为它对于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把一成不变的八股作为写作文必须遵守的程式,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这就无形中使

人们的思想陷入僵化,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论述题

41. 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

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以“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以来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

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42. 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2)在这些观念当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如故宫。(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

饰、装修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