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5分)
1.默写古诗文。(8分)
(1)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 (2)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3)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6)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
(7)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 。”
1.(1)不舍昼夜 (2)采菊东篱下 (3)何人不起故园情 (4)佳木秀而繁阴 (5)也无风雨也无晴 (6)百战不殆 (7)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第(1)-(5) 题所考查的名句皆出自中考背诵篇目,作答时只需联系上下句,注意上下句的衔接以及书写即可。第(6) 题是课外古诗文名句,需要平时注意积累。第(7) 题是理解性默写填空。根据题意,要写出“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注意“泽”不要误写成“择”。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历史文化的zī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lài, “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活起来”。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 。 , , ,这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zī 养 打卡 青lài .
(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有趣但不失厚重②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③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④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1)滋 kǎ 睐 (2)D (3)“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解析:第(1)题考查汉字书写及字音。平时应注意积累和辨析。注意不要将“睐”误写成“赖”或“莱”。第(2) 题考查语句的连贯。作答时,应注意上下文的衔接。“过去”“现在”后应接“未来”,故③应放在首位,因此排除A、C项;“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是个总起句,应放在②和①的前面引出后文,故选D。第(3)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不仅是”后跟的是名词“文化遗产”, 对应的“更有”后也应该跟名词,所以应把后一分句的“活起来”删去。 3.综合性学习。(9分)
文海中学举办科技节,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校团委策划了“走进科学世界”系列活动,形成了如下构思框架图,请用简明的语言解说此构思,要求内容完整,有条理。(4分)
(2)为了办手抄报,同学们搜集了若干条最新科技成果消息,请你将下面这则消息改写为标题新闻。(15字以内) (2分)
6月23日9时48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随着它在北斗三号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北斗三号30颗组网卫星已全部到位,北斗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工程立项26年来,北斗系统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定位精度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
(3)校团委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明教授来校为同学们做“中国航天科技”主题讲座。作为主持人,请你根据李明教授提供的自我介绍(见下方文字),在讲座前向同学们介绍他。(3分)
李明,1958年出生,江苏宿迁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航天科技研究30多年,取得点滴成绩(获得三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现仍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为国家航天事业尽绵薄之力。
3.示例:(1)文海中学校团委策划了“走进科学世界”系列活动,举办了制作手抄报、以北斗模型制作和机器人编程为主的社团活动、社区宣传、成果展示等活动,同时开展了以“航天科技”“天文世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讲座。 (2)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中国航天科技”主题讲座有幸请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明教授。李明教授从事航天科技研究已经30多年了,获得了三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现在仍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宿迁人,是我们宿迁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欢迎李明教授。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第(1)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时,只需将构思框架图逐层展开,分别概括每层级内容,表述完整、条理清晰即可。
第(2)题考查新闻消息的概括。作答时,如果材料有几段内容,则看第一段;如果材料只有一段内容,则看第一句。按“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或标题。要注意字数的。
第(3)题考查文字的转述。作答时,只需换用主持人的口吻将李明教授提供的自我介绍略作修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6题。(9分)
①
古城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4.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 ”字总领全诗。(2分) 4.阴沉、萧条 望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一空可从“阴阴”和“暮”以及后面诗句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得出答案。第二空,因为颔联、颈联、尾联都在描写景物,所以统领全诗的字应是“望”。
5.“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一联写景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3分)
②
5.示例: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作答时,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6.同为“春望”, 杜甫与李梦阳在各自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古城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涉及的是诗句蕴含的情感。杜甫的《春望》是课内古诗,表达了
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而《古城春望》是诗人登上宿迁故城遗址的感慨之作,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
为人治病,率十愈,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过目辄记: .(2)活人无数: .(3)以汤温其腰腹: .(4)而不知所以然: .7.(1)就 (2)救活 (3)热水 (4)这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可联系上下文以及学过的课内文言文进行分析。比如,“辄”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辄醉”;“汤”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媵人持汤沃灌”。
③
④
②①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3分) ...
踵 门 求 诊 者 为 辟 邸 舍 居 之 亲 视 药 物 必 愈 而 后 遣 8.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分析句子成分进一步确定。此句的意思是: 登门求医的病人很多,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让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根据题意,限断三处,所以可停顿为: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9.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9.C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把握。C项中“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10.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上针刺的痕迹还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神妙。
解析:此题的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使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11.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11.①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③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作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县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能阅读书籍,看过就能记住。父亲是世医,教他学《脉诀》。庞安时学后说:“单学《脉诀》是不够的。”只选取黄帝和扁鹊的脉书来研究。不久,他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而且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起来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不到20岁。
(庞安时) 为人治病,大都十有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很多,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让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也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庞安时) 救活了无数的病人。病人携带财物来感谢他,他也并不收下。
庞安时曾经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将要生产,过了几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效果。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庞安时) 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让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生了一个男孩。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却一手误抓着脐带不能出来,所以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摸到胎儿手所在的位置,用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上针刺的痕迹还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神妙。
庞安时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经诊察得很清楚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物。过了几天,(庞安时) 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2分)
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宗白华
①在我看来,我们生活的内容分为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对外经验”,即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对内经验”,即思想、情绪、意志、行为。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就要在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②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的程度高下。
③有一次黄昏,我走到街头一个铁匠家门口。看见那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耀耀,映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半边的臂上、身上、面上,映衬那后面一片黑暗,非常鲜明。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壮丰满的臂膀,用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火光四射。我看着,心里就想到:这不是一幅极好的荷兰画家的画稿吗?内心充满了艺术的思想。站着看着,我不忍走了,渐渐地转想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快乐,就是有一个安定的工作。有了它,然后才得身心泰然,才得健全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社会中真实的支柱,也就是这班各尽所能的劳动家。我想到此,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社会问题了。后来我又联想到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说,又想到哲学家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宙观。诸君自由运用,可以使人生最小的一段,化成三四倍的内容,乃不致因闲暇而无聊,因无聊而堕落,因堕落而痛苦了。
④但这还不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全部方法。这不过是把我们的一种对外经验,一个自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出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 的境相。这就是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
⑤以上的观照已经可以使我们生活丰富不少,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对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呢?这个实在很简单。我们情绪意志.......的表现是在“行动”中,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动,投身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扁舟,莫知所属,遍尝各种情绪细微的变化,经历一切意志汹涌的起伏。那时,我们的生活丰富无比。再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之泉中,从理性方面生发出思想学术,从情绪方面生发出诗歌艺术,从意志方面生发出事业行为,这不是我们理想的最高人格么?
(选自《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有删改)
12.作者认为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2分)
12.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题干“作者认为”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阅读文章后,不难发现答案在第①段。
1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理解和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本文论证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构类型为总一分一总。 B.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情绪、意志、行为等,都属于生活内容中的“对内经验”。 C.人们无事时投身自然,置身闹市,观察、体验,可看出其“对外经验”能力高下。 D.第③段中作者写自己站在铁匠家门口浮想联翩的经历,是用例证法证明观点。 13.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第②段,“投身自然,置身闹市,观察、体验”应该是“最容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的程度高下”。 14.请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就是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
14.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出多方面的境相。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应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15.第⑤段中作者说“这个实在很简单”,你认为是否简单?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4分)
15.示例:简单。“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动,投身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扁舟,莫知所属, 遍尝各种情绪细微的变化,经历一切意志汹涌的起伏。”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失败,也会经历成功,会得到朋友的关心,也可能会遭受朋友的误解,等等,让我们感受到酸甜苦辣,正是这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文中找到相应依据,然后联系实际组织语言。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异质的小镇 王 族
①这就是达坂城了。高低不一的房子随着我的走近,也像是迈动着脚步向我走来。渐渐地,我们的距离缩短,这个由土房子和胡杨树,还有几条交叉的马路组合而成的小镇,就完完全全呈现在我面前了。
②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我的脚步变得有些
迟疑。这个浑身披着灰尘之衣的小镇,用一种在岁月深处沉静下来的安详,在默默地看着我。我甚至能感觉到从它苍茫的身体内传来一个声音:“我已等你很长时间了,你为何今天才来?”
③达坂城与所有的小城小镇一样,都背倚雪山。从乌鲁木齐到达坂城,实际上只是顺着天山在前行。天山像一条扭动着身子的长龙,一直向南而去,而它高高仰起的头就是博格达,它高大,有一种孤独的美。一年又一年,不知有多少场雪落在这个龙头上,时间是个心灵手巧的裁缝,一针一线,用雪花为它缝制了一顶头冠,稳稳地为它戴上。达坂城被那顶头冠反射的光芒照亮,像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
④现在,这个光芒像是不满足似的,从博格达一泻而下,迅猛而且不可置疑地将一股明亮的色彩在达坂城渐渐晕染开来。
⑤达坂城的房子大多为土质结构,再加上这里长年刮大风,所以,所有的房子都裂着斑驳的大缝,风一刮来,就直直地进了人家。走进一户人家的房屋,第一眼看见的是墙上的裂缝,但一束光亮却从这条裂缝中照进来,在屋投出一个好看的圆圈。房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久久地坐在那个圆圈中看书,不起风的日子,墙上的裂缝倒是为他提供了极好的阅读条件。
⑥院子里,两只羊正在吃草,博格达的雪光将一部分草照亮,它们像是听到召唤似的,很自然地将嘴伸向被照亮的那些草。
⑦再往前走,就与一条小溪相遇了。溪水肯定是融化的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在不远处,小溪汇成一个小水泊,雪山被水面直接映照出来。有几只鸟飞来,将水面倒映的雪山当作一面大镜子,想照照自己的英姿,不料双爪刚一着水,便觉出不对,赶紧扑棱着翅膀飞走,水面上的涟漪平静之后,博格达雪峰仍原原本本地倒映在水中。
⑧这是难得的一幕,人只要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平时需仰视才可以看见的雪峰。 ⑨小镇上的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不把街道当回事,真正的生活和更丰富的世界在那些由街道向里延伸的小巷和每一座黄泥小屋中。我知道我不可急急地深入到小巷的人家里去,对于达坂城而言,每一个细微处都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我要让自己尽量缓慢地融会到每一个事物中去,成为这里的一分子,然后在浸润中体味另一种命运。
⑩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这异质的小镇,让人恍惚觉得,多少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而现在,它却已展现在
了眼前。
(选自《风过达坂城》,有删改)
16.文章通过一幕幕场景,展现了小镇的“异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 (3分) 雪山晕染小镇→ → →溪水绕城→ 16.阳光投出圆圈 雪光照亮草 水泊映照雪山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应先在文中找出能展现小镇“异质”的场景,再参照已知场景“雪山晕染小镇”“溪水绕城”的结构进行概括。 17.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7.从画线句中“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 可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同时,此句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比作一条漂亮的纱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缓缓流淌到达坂城的情态,从而突出达坂城小镇的“异质”,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的热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赏析。根据句中的“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像一条漂亮的纱巾”可判断出,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从这一角度进行赏析。
18.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请分条概述。(4分)
18.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文章第①段中的“就完完全全呈现在我面前了”,第②段中的“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内容上:写了小镇的“异质”,抒发了作者对达坂城这一“异质”小镇的热爱。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结尾段落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篇末点题;③照应前文某句话(首尾照应) 。内容上:①写出了……内容;②抒发了……情感;③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19.示例:①对达坂城小镇的向往;②对达坂城小镇的热爱;③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④对达坂城人们生活的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应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抓住文中
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名著阅读(12分)
20.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因嫌弃祥子是个拉车的,并怀疑祥子是因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所以在寿诞之日与祥子争吵到闹翻。
B.《西游记》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启迪人们认准目标,战胜诱惑,勇往直前。
C.从的采访可以看出: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以及持续的斗争实践。
D.《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他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豁达明理、粗中有细,但他也有不足,如鲁莽草率、滥杀无辜等。
E.法布尔善于观察昆虫,他写灰蝗虫,不仅把它壮观的蜕皮过程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还写到它的另一个习性:两个星期吃掉了七个“丈夫”。 20.BC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A项寿诞之日,刘四爷和虎妞闹翻了,因为虎妞当众说出了自己和祥子的关系。D项滥杀无辜是武松的性格特点;E项吃掉自己七个“丈夫”的应是螳螂。
21.班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请你阅读下面两张读书卡片,回答相关问题。(8分)
读书卡片一
语句摘抄:“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要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阅读感悟:本段通过语言描写,将说话者热衷科举、痴迷功名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虽未直接评价,但对此人的讽刺却入木三分。除了这类不露声色的描写外,对比、夸张等也是作者增强讽刺效果的常用手法。
读书卡片二
语句摘抄:“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你哥是个混账人,你要到底敬重他,和奉事我的一样才是!”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阅读感悟:
(1)这两张读书卡片中摘抄的文字分别是 和 对匡超人的教导。(2分) (2)卡片一中的“阅读感悟”是就作品讽刺艺术所作的点评,请你从原著中另选一人,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使用对比或夸张手法进行讽刺的。(2分)
(3)匡超人并没有听取卡片二中人物的教导,而是走向了另一面。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概括匡超人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此卡片的“阅读感悟”。(4分)
21.(1)马二先生; 匡太公 (2)示例:刻画范进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3)示例:大孝大善、忠厚大义的匡超人,在社会的大染缸里逐步学会了权衡,学会了抉择,在权衡和抉择中参悟了利己,变得虚伪狡诈、自私冷漠。如匡超人面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朋友潘三身陷牢狱,却找借口拒绝探视,“自己替朝廷办事要严明赏罚”“怕被上司知道自己进监探视而成为一生官场之玷”。匡超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第(1)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比较简单。第(2)题考查对名著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可仿照“读书卡片一”中的阅读感悟作答。第(3)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作答时,需要结合原著内容进行分析。
五、作文(60分,含书写5分)
22. 世间你我他,路旁虫鸟花,案头诗书画……生活中,万事万物大都普通。
普通,意味着平常、平凡;普通,有时又能绽放出不平常的色彩,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
请根据以上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和感受,可以发.........
表议论和看法。(60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22.略
解析:“万事万物大都普通”,这是对个体在自然、社会、历史中的身份定位,你我他、虫鸟花、诗书画……这些生活中平常、平凡的个体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角。前部分富有韵律的文字表述,让我们的思维也随之舞动。
如果仅把视角集中在“普通”二字之上,就找不到写作的突破点,文章也难免落入俗套,以致千篇一律。“普通,有时又能绽放出不平常的色彩,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后部分的提示语引导我们透过表象的“普通”,去发现、挖掘每个表象背后“不平凡”的个体价值,去反省、唤醒每个懵懂沉睡个体应有的社会担当,恰当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草木到凡人,从个体到群像,那些坚忍执着、顽强奋斗、良言善举、扶危济困、逆行而上……无一不是生命的闪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提升立意、把握选材的基础上,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斟酌,是线性推进,还是层层叠加,抑或是对比衬托虚实互见,要根据所选择的材料进行通盘考虑。除此之外,语言上如果能做到娴熟流畅,在叙述描写中能渗透作者的细腻情感、独到感受,甚至能展现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都是加分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