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为例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为例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09年第l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 No.12 目 掷 合 活员 队 文章编号:】000—7695(2009)12—0441—03 活费 施筹 绑蝶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 以甘肃为例 与验究发费用出 相:。重%一一一一 一技产高日w口美 出亿 邱师认一师  刘 敏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术进额元 市交 赫瓤额 摘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揭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不能分享 成果、收益分配不均和研发自主性低,提出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l世纪以来,科技创新的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世界 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国都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 的首要任务。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西部省份 落后于东部,甘肃省科技创新相关指标在西部地区处于中位 水平,在西部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甘肃省科技创新水平落后 的原因既有历史、深层次等方面原因,也有制定和 实施等方面的原因,但种种原因最终都会反映到科技创新人 才的工作积极性上。缺少工作积极性的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研究西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 积极性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平不高。 科果数 撒懿㈣ 专请数 种 ㈤ 2 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凋查及分析结论 为找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了 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在甘肃省内选择了部分 承担国家863、火炬计划等项目,有名优产品称号、发明专 利较多的国企、民营企业的研发机构及部分科研院所的科技 创新人才(不包括管理人员),实施了调查活动,共发放调 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8份,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如下: 1 甘肃省科技创新现状 甘肃省科技创新现状是:总体水平落后,经费投入、人 员投入、拥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均在全国处于相对后进水 平,科技创新人才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 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创新实力薄弱,分析依据见表1: 表1甘肃省科技活动整体水平(2007年) 表2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1)您对您目前工作情况的评价是? 资料来源:(2o08中国统计年鉴》,{2o08甘肃年鉴》,甘肃省商务厅统计资料 相应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超过 2.5%,科技活动人员比重高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技术市场 (2)到目前为止,您承担的科研任务占用了您工作时 间的:A 0—25%(6.46%),B 25%一50%(16.82%),C 50%~75%(46.99%),D 75%~100%(26.73%),E 100%以上(3.01%). 成交额、专利申请授权量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甘肃省 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研究 与实验发展费用支出比重小于全国水平,说明甘肃省科技创 新经费投入低于全国水平。科技成果登记数比重远高于专利 申请授权量说明部分科技成果未进入价值创造阶段。高技术 (3)科研任务完不成对您的影响是:A奖金、津贴减少 (64.37%),B工资减少(7.57%),C晋升缓慢(14.48%) D福利减少(4.57%),E没什么影响(9.02%) (4)在工作中您的创造性潜力发挥了:A 0—25% 产品进出口额比重很低,说明甘肃省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 收稿日期:2009—06—05.修回日期:2009—08—20 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管理研究”(0709ZCRA085)课题成果之一 442 刘敏: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 ~ 75% (9.91%),B 25%~5O% (37.O8%),C 50%元以上,实际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的只有15.92%;在影响 (36.41%),D 75%~100% (15.03%),E 1OO%以上 (1.56%) (5)您承担的科研任务(或项目)的来源是:A国家 (4.12%);B省、部(14.70%);C市或地相关部门 (6.68%);D企业安排(68.93%);E自主安排(5.57%) (6)您认为科研工作人员理想的月工资收入应是:A 20HD0—3000元(4.57%);B 30o0——4O0HD(20.04%);C 4o00——5000(21.49%);D 5000--80000(40.53%);E 工作积极性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不能分享成果、 收益分配不均和研发自主性低,分别有36.53%、40.98%、 33.63%的科技人员认为这三项的影响力是处于第一或者第二 的位置,加上排位第三的人数,超过50%,科研管理制度不 合理、成果排位领导在前和研发费用不足紧随其后。企业科 研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是:科研人员工 作积极性未调动起来、未建成良好的研发团队、缺少科研开 发文化。分析结论: 8000以上(13.36%) (7)您目前的月工资收入是:A 2000以下(7.13%);B 20o0——3000元(42.87%);C 3000——4000(34.08%); D 4000——5000(14.03%);E 5000以上(1.89%);F其他 (请注明)( )(8)请找出最影响您工作积极性的五个事 件,并排序( )  r表3最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9)您认为您所在的企业科研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 最主要的三个问题是( ) A重视程度不够(9.80%);B科研收益分配不合理 (19.49%); C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未调动起来(25.39%);D研发 费用不足(6.57%);E缺少科研开发文化(11.47%); F科研开发未按市场需要进行(5.46%);G科研工作成 果鉴定方法不合理(6.68%) H未建成良好的研发团队(15.14%);I其他(请注明) (设备落后;未知人善用、各尽其才)(10)您认为企业在提 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应开展哪些工作? (11)从层面来看,为促进研发人员积极从事开发 工作,您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开展哪些工作,制定哪些管 理? 调查数据显示:对目前工作的评价中,仅有工作环境和 同事关系这两项的满意程度达到50%以上,其他各项满意程 度均不到一半。其中,晋升制度、培训机会和科研奖励这三 项的满意程度不到24%,除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外,评价 “一般”的选项所占比例最高;有76.73%的科技创新人员参 与科研的工作时间占据了所有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46.99% 的人发挥了低于50%的潜力。科技项目68.93%来源于企业 安排,自主安排的非常少,只占调查人数5.57%,64.37% 的科研项目都与科技人员的奖金、津贴挂钩,科技创新人员 的研发自主性低;75.38%的被调查者期望工资水平在4000 (1)目前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 和谐: (2)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性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对 目前工作状况的总体评价多数选项既不是“满意”也不是 “不满意”,而是“一般”,结合第2个问题:科技创新工作 时间分配,第4个问题:创造性发挥,第9个问题:企业科 研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的选项可得知: 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未充分发挥。 (3)工资水平不是影响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 因素。虽然现实工资水平低于期望工资,但这并不是影响科 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利益因素,真正的利益影响因 素是不能分享成果和奖励中的分配不均现象,这些现象突出 表现为利益分配中的“官本位”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在调 查访谈中,科技创新人员对利益分配中的“官本位”和内部 平均主义现象既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官本位现象指管理人 员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利用主导地位 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薪酬分配和各种利益分配,使他们在 利益分配中得到大头。“平均主义”是企业对一般科技创新 人员的奖励未拉开应有的差距。这一结论说明赫茨伯格的工 资是满意因素而非激励因素的观点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 科技创新人才上同样适用。 (4)科技创新人才的高成就需要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 点,而且未满足。满意程度最低的晋升制度、培训机会、科 研奖励三项因素和最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三因素中,科研奖励 属于收益分配,是科技创新人才既不满意又影响积极性的因 素,其他二项不尽相同。与晋升、培训机会相比,科技创新 人才更关注研发成果分享和研发自主性。参与成果分享可使 科技创新人才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速及增幅会较大地提高,这 是经济利益需求,而研发自主性是尊重及社会地位的需求。 这说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就需要是复 杂、多样而且是高层次的:既有超出一般工资水平的收益和 成果分享要求又有体现高度自我价值的自我管理权限要求。 这些需要未满足才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结论:处于劣势区域的科 技创新人才成就需要极为强烈而且复杂多样,这应该是科技 创新人才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 (5)企业未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文化,其中包括团队文 化。虽然人际关系相对和谐,但能够凝聚创新人才的向心力、 引导创新人才积极从事科技开发的强有力的创新文化并未形 成,企业整体上呈现的是弱创新文化状态。 3 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1)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人才参与研发成果分享的 、法规体系建设,引导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市场导向 的产品研发及价值创造过程。 (下转第445页) 耿紫珍: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研究 445 参考文献: 2007(10):92—97. [1]LIEVENS A,MOENAERT R K.New service teams as information— 1 10]PAVEL STRACH,ANDRE M EVERETT.Knowledge transfer With— processing systems:reducing innovative uncertainty[J].Journal of in Japanese Multinationals:Building a Theory[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0,3(1):46—65. Knowledge Management,2006(4):55—68. [2]MERTINS K,HE1SIG P,VORBECK J.Knowledge Management: [1 1]SWEE C GOH.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an integrative Concepts and Best Practices[M].Ber/in:springer,2003 framework and some practice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3]ORGAN D 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The good soldier Management,2002,6(1):23—3O. syndrome[M].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8. [12]MINBAEVA DANA,TORBEN PEDERSEN,INGEMAR BJ?RK. [4]ABDUL KADIR OTHMAN,HAZMAN SHAH ABDULLAH.The Influ. MAN.eta1.MNC Knowledge Transfer.Subsidiary Absorptive Ca. ene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 Service pacity,and H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Organizations[R].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 2003(34):586—599. ence,2008 [13]LUCAS L M,OGLIVIE D Things are not always what they seem: [5]HSU C L,LIN J c C.Acceptance ofBlog Usage:The Roles ofTech— How reputations,culture,and incentives influence knowledge trans. nology Acceptance,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 r l 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06,13(1):7—24. tion[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8,45(1):65—74. [I4]唐炎华,石金涛.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 [6]JOSHI K D,SAONEE SARKER.Examin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J].管理工程学报,2007(1):29—35. Source,Recipient,Relational,and Situational Context on Knowledge 【l 5 I OSTERLOH MARGIT,JE1TrA FROST,BRUNO S FREY.The Dy— Transfer among Face—to—Face ISD Teams[R].The 39th Annual namics of Motiv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Internation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6.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2,9(1):61—77. [7]FARH J L,ZHONG C B,ORGAN D 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Organization Sci. 作者简介:耿紫珍(1984一),女,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 ence,2004,15(2):241—252. 方向为服务创新、知识管理;刘新梅(1962一),女,河北河间人, [8]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产业经济;杨晨辉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 (1983一),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44. 期货定价。 [9]张若勇,刘新梅,张永胜.顾客参与和服务创新关系研究:基 于服务过程中知识转移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本文责编:彭统序) 盘盒 客 盎客 叠盒客 盘 盎盎 客盎客 盒 盎 盘盒 盒 客 客 客 客 盒盎客 套 (上接第442页)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打破现有官本位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建立适合科 【3]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 技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自我管理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 [J].管理世界,2007(2):105. 及组织结构,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 [4]宋刚,唐蔷,陈锐,等.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 (3)细化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消除收益分 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28. 配中的官本位和平均主义现象。 [5]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 理研究,2009(1):62. (4)定期评估、修订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及管理制度,提 [6]陈永正.微软靠什么激励人才持续创新?[J].中外管理,2007 高效应。 (1):81. 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关系到企业、地区和国家可 [7]王瑞文,李英霞.天津市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调查与分析[J].科 持续竞争力的强弱,关注、调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是 技管理研究,2008(6):424.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西部地区尤其重要,西部地区不 [8]童汝根,朱晓玲,丘创彪.科技型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探讨[J]. 能再在等待中落后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4):24.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敏(1966一),女,辽宁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向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社. [2]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M].北 (本文责编:彭统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