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来源:暴趣科技网
浅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校(408000)龚玉琴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数学本身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因此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 科目。研究数学课程改革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有针对性的展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数学本身具有 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在满足社 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 广阔的应用价值,因此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科目。 1数学学习 规律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 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 3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 3.1 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 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 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 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 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 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 1.1 数学学习的实质。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 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 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 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 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 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 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 3.2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 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 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 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 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 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 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 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 等等。 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 1.2数学学习的特点。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 各阶段的时问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 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 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 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 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 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 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 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 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 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 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3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数学课程内容的确 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 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 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 1 I3数学学习的类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 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 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 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 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 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 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 及学习的成果。 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 2数学课程 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 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 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 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总体发展。同时,学 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生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应注意课程的螺旋式发展。应注意 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 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 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 力。 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 1 丁尔升等.中学数学课程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J l 一麸盲玩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