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来源:暴趣科技网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人们的思维状况

1. 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灵魂不死/灵魂崇拜

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2.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思想发展

1. 夏商周: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且尖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争、耕作和贡纳财物。西周统治者对这些传统的宗教又有所发展,他们用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迷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 2. 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及科学的进步以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从于“天命”的安排。新兴地主阶级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评,掀起一股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时哲学上的主要代表有:

① 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儒家。

② 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

③ 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④ 此外,春秋末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二、封建社会形成确立时期的思想发展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战国初期至中期在多数诸侯国中已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正在为巩固新政权而斗争,而尚有部分诸侯国则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之中。

1.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这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当时,对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有相当高度的科学总结。例如,天文学上有甘德

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后世合称《甘石星经》,记录了星象的方位,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地理学上则有专著《禹贡》和邹衍《大九洲》的学说。在后期墨家著作中,记载了不少关于物理、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考工记》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手册。医学上的成就也很突出,重视全面诊断,提倡预防、养生之法。名医扁鹊根据病人的气色、声音、形貌诊断病症。此外,战国末出现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战国时有关天文、历法、农业、物理等方面的自然科学成就。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斗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根据,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2. 思想界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反映各阶级利益斗争的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大致情况如下:

①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分为许多派别,但主要有两派: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代表。这主要是部分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那部分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废除奴隶主的“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用“严刑峻法”建立地主阶级的专政。在经济上主张剥夺奴隶主贵族的,废除无功受禄的奴隶制财产分封制度。提出按军功和开垦工地的贡献重新分配土地、财物、劳动力,保护和发展体现封建生产关系的土地私有制。在世界观上,要求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比较注重客观实际的经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管子》书中《心术》等

四篇的作者、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

另一派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这主要是旧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那部分地主,他们在政治上主张用“仁义”等说教来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使用暴力。在经济上,主张在一定程度内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在世界观上,倾向保守,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孟轲等。

② 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故对社会或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们面对阶级地位的大变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传统观念的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在他们的著作中反映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但由于他们看不到这些转化的客观原因,而且对这种转化既厌恶又为力,因此终于走向了取消祸福、是非,甚至取消一切差别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