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心理冲突:主动感对内疚感。主要任务:使儿童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阶段特征:儿童的运动能力日益增多,能更精确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并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问题耐心听取并认真回答,对儿童的建议适当地鼓励与妥善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核心任务: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控制可能造成危害或被禁止的活动。影响因素:成年人的监督而非干涉。过多的干涉可能导致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形成品质: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形成“目的”品质。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核心任务:通过成功经验...
第二阶段: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6—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
过度内疚的人,往往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过多地揽下了责任又承受不起,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通过内疚清理练习,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内疚,适当减少过度的内疚感,找回生命的自由与活力。二、内疚清理练习的实践 列出影响力清单 在面对内疚情境时,我们可以尝试列出影响力清单,分析导致问题的各种原因。
学前期(3-6岁):在这一阶段,儿童面临的是主动性和内疚感的冲突。儿童开始主动探索世界,如果他们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就会形成主动性,否则可能会产生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此阶段儿童面临的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冲突。儿童开始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就并得到认可,就会形成勤奋感,反之则可...
1. 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 儿童早期(2-4岁):基本的自立感对羞耻感和疑虑。3. 学前期(4-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内疚感。4. 学龄期(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5. 青春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 成年早期(18-25岁):...
学前期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有了更多的探索和交往机会。如果父母或教师能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鼓励他们去探索,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但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探索行为加以或惩罚,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心理冲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危机解决:父母应给予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同时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节制。结果:成功解决危机后,形成意志品质。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其中,学前期(3-6、7岁)所面临的主要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如果发展顺利的儿童,他们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如果发展障碍则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感。当儿童处于学前期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多给儿童提供机会,让其可以自己做决定...
危机:自主与羞怯、疑虑的心理冲突。积极结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自主控制排泄等基本生活技能,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主感。学前期(3-6岁):危机:主动与内疚的心理冲突。积极结果: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能得到鼓励,他们就会形成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