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趣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样稿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样稿

来源:暴趣科技网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有近半个世纪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叙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新进展,期望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起到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企业、团体等在国()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法投资,并以控制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关键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内涵关键表现在一个经济体经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主动引进外资同时,也 初具规在不停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尝试,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模,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所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关键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决定原因、行为方法和条件等。现在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利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相关厂商垄断竞争原理来说明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
,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垄断优势从事



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以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

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

企业才能够以自己多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

她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对象只是实力厚、含有显著垄断优势美国企业。

依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

没有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

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

际经济活动适用条件。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

次提出。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企业生产经营交易成本上。她们认为,因为
和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她们合著《多国企业未来》一书中首

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替换外部市场,从而处理由市场不完善带来供需交

换不能确保进行问题。这么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利润。内部

化理论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启示是,企业要努力构建以企业母体为

关键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

额利润目标。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 利用比较优势原理,把

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

外直接投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础思想是对

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立即陷于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

(也是接收国含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理论即使不能完全



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能够从另外角度去了解和利用这一理论。处于对

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早期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

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所以该理论也能够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

早期社会实践。这对中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主动指导意义。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决

议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方向问题。英国著名企业问题

教授约翰·邓宁(John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方面探讨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投资决议、投资方向三个关键问题。邓宁综合了垄断优势理

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全部权优

(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投资决议和

理论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投资方向,对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学者逐步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理论和见解。

哈佛大学研究企业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提出“小规模技术

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创性结果。威尔斯认为,

展中国家企业拥有小规模制造技术,即使无法和发达国家优异技术相比,但

这却正是其特有优势。这些技术含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且灵活性较高,尤其适合

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企业

同时含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这也使得她们能够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竞争。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动机。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优异、经营范围和



生产规模较小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经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中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含有十分主动意义。

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企业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企业技术特征即使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不过其中却包含着企业本身创新活动,有自己“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不是被动模拟和复制,而是对引进技术加以消化、
改善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技术给予了新活力,给引进技术企业带来新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含有竞争优势。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Tolentino1990Tolentino199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域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时候,对引进技
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提升是一个长久积累过程,而且和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直接相关,而且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2O世纪8O年代以来,FDI理论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楚对外投资行为通常均衡模型。理论研究思绪也不停拓展,除了传统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投资战略层面、企业本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迈克尔·波特(MPo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改变,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中国需要猛烈竞争。OviattMcDougall(19911994)Mathew()等人从竞争和战略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 够对世界范围竞争者行为和消费者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



争和设置标准,并避免在中国某一行业内猛烈竞争和中国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

多年来,中小企业投资问题成为FDI理论研究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P·W·Lie—schG-A-Knight信息国际化理论。LieschKnight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从知识和信息角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她们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FDI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信息内部化优势。信息国际化理论认为,网络联络和多种战略联盟关系正在替换传统组织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中国学者对FDI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孙建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综合
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多极化;二是差异优势
;三是发展空间多角化。刘海云()从理论思索角度认为,海默理论关键在多元化
于强调垄断优势对FDI决定作用。冼国明等()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数据,分析
得出FDI和中国出口之间存在长久均衡关系。刘海云、余骇等()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等方面探索进行了大量工作。楚建波、胡罡等人()提出跨
投资内容,和企业必需跨越投资门槛高度,和企业进行该项投资动机和目标相关。

三、总结

从理论研究内容和角度来看,目前FDI理论更多是在产业、地域层面上叙述企业投资行为,重视于解释企业FDI基础、动因、优势和区位选择等。企业实施FDI并不难,困难是投资以后怎样在东道国立足,怎样维持并不停提升本身竞争优势。所以,企业不仅要考虑本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还要考虑东道国行为机制和本身约束条件,这种利益和行为机制相互依靠,说明FDI行为是一个经典博弈过程。显然,理论在这方面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件

[1]孙艺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KK理论评述》,《商业研究》,,(9)

[2]陈建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

[3]余弦、刘海云,《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趋势分析及评述》,《金融经济》,,(2).

[4]齐晓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中国研究.经济经纬[J](1)

[5]李洪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显示全文